Pages

Saturday, July 4, 2020

貝聿銘生涯四個重要里程碑:路思義教堂、甘迺迪紀念圖書館、美國國家美術館、羅浮宮金字塔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miniselebrity.blogspot.com

文:黃承令

職涯里程碑

貝聿銘一生中執行過一百多個規劃設計項目,但在他的辦公室中卻只有四個設計項目的照片,顯示這四個設計項目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在他心目中這四個設計項目代表著執業生涯中四個重要的里程碑。

1. 路思義紀念教堂(1954-63)

第一個里程碑是1954-1963年東海大學路思義紀念教堂。路思義紀念教堂是路思義家族為紀念《時代》雜誌(TIME )創辦人亨利.路思義(Henry R. Luce,1898-1967)而設。路思義家族與中國在歷史上一直有深厚的淵源,路思義家族成員長期在中國傳教,對中國有很深的感情。中國社會革命後,路思義家族將關注之情轉移到台灣。路思義家族在當時美國的媒體界很有影響力,故委託貝聿銘設計路思義紀念教堂,使貝氏與美國主流媒體界建立了關係,此亦為貝氏與美國上流社會互動的成果。

從建築設計的觀點,貝聿銘設計的路思義紀念教堂採用雙曲拋物線的形體,而非包浩斯的方盒子,天光(skylight)在此時開始運用,說明貝氏的設計語彙已有重大突破。路思義紀念教堂成為他職涯的第一個里程碑,即使辦公室那張照片泛黃退色,貝氏始終掛在牆上,顯示此作品對他的重要性。

PP_55東海大學路思義紀念教堂
Photo Credit: 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2. 甘迺迪總統紀念圖書館(1969-1979)

1963年在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1917-1963)遇刺身亡不久,甘迺迪家族即開始籌設甘迺迪總統紀念圖書館。圖書館籌建委員會一方面四處募款,尋找適合基地,另一方面徵詢最適任的建築師。籌建委員會從各方推薦的建築師名單中,參閱他們的作品和經歷,最後篩選出七位建築師,分別為:密斯(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約翰.華內基(John Carl Warnecke,1919-2010)、戈登. 邦協夫(Gordon Bunshaft,1909-1990)、保羅.魯道夫(Paul Rudolph,1918-1997)、路易.康(Louis I. Kahn,1901-1974)、菲力普.強森(Philip Johnson,1905-2006)以及貝聿銘。

圖書館籌建委員會由賈桂琳.甘迺迪夫人率領,親自拜訪這七位建築師,並參觀他們建築事務所的運作情形。在這些建築師中,密斯的國際聲望和學術地位最高,但當時已七十八歲,且身體健康欠佳,首先被排除。路易.康在學術界和專業界都受人尊敬,但他不善辭令,木訥寡言的態度,無法讓籌建委員會留下深刻印象,因而被排除。約翰.華內基、戈登.邦協夫、菲力普.強森三人的建築業務都很好,事務所都頗具規模,社會地位亦佳,但三者都過於自負,急於表達甘迺迪紀念圖書館應有的形式和風格,使籌建委員會略感不安,不敢冒然決定是否委託這三者之一作為紀念圖書館的建築師。

貝聿銘的態度完全相反,他在謙卑、誠懇和自信中,帶著優雅的姿態,誠實地回答賈桂琳他還沒看到基地,無法確定會如何著手紀念圖書館的設計。在簡報中說明他每一個建築作品與基地的關係,詳述如何選擇最適宜的造型和材料,以符合建築的目的和功能,與基地連結一體。拜訪貝聿銘事務所令賈桂琳印象深刻,貝聿銘的談吐與人格特質亦頗獲賈桂琳的好感,加上貝氏時年四十七歲,比其他建築師年輕,與甘迺迪同年,同為哈佛大學畢業,這些因素的總合確定貝氏成為甘迺迪紀念圖書館的建築師。

1964年12月14 日甘迺迪家族在紐約皮埃爾大飯店(Hotel Pierre)召開記者會,公開宣布任命貝聿銘為甘迺迪紀念圖書館之建築師,此消息成為全美國新聞媒體的頭條新聞,貝聿銘亦因甘迺迪總統的傳奇和悲劇,成為全美的知名人物。貝聿銘因甘迺迪總統紀念圖書館邁向職涯第二個里程碑。

PP_57甘迺迪總統紀念圖書館(©_Wikipedia)
Photo Credit: 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3.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廂(1974-78)

貝聿銘雖因受甘氏家族青睞,名氣大增,但紀念圖書館進展不順利,最初設定在哈佛大學哈佛廣場的基地幾經波折後,哈佛大學校長和董事會不支持,因而作罷。1968年,甘氏家族負責此計畫項目的羅伯.甘迺迪(Robert Kennedy,1925-1968)被槍殺,此計畫又出現變化。1979年10月20日甘迺迪紀念圖書館正式開幕,距離約翰.甘迺迪總統被刺身亡已過了十六年。一般評論家都認為貝聿銘具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耐力,才有可能完成此項目。

在甘迺迪紀念圖書館尚在尋找基地時,另一個重要的委託項目適時出現。1967年美國國家美術館館長卡特.布朗(J. Carter Brown,1934-2002)決定正式籌建計畫已久的國家美術館東側增建。從各方推薦名單中最後篩選出四位建築師提送到董事會,這四位建築師分別為:路易.康、菲力普.強森、凱文.羅區(Kevin Roche,1922-2019)以及貝聿銘。館長卡特.布朗與貝聿銘已是舊識,兩人互相欣賞,相處甚佳,館長卡特.布朗雖然屬意貝聿銘,但仍需由董事會做決定,最重要的是工程經費贊助者保羅.梅農(Paul Mellon,1907-1999)的態度。原有國家美術館是由保羅.梅農的父親出資所捐贈,多年後增建部分的全部費用則由兒子負擔。

保羅.梅農在當時幾乎富可敵國,不僅擁有大量財富,且為人慷慨,一生中捐贈許多建築物給學校。保羅.梅農在藝術和建築的修養極佳,他捐贈給學校的建築都委託當時知名的建築師,譬如捐贈給耶魯大學的英國藝術美術館即委託路易.康設計。卡特.布朗將貝聿銘介紹給保羅.梅農,保羅.梅農對貝聿銘優雅的風範印象深刻,兩人相談甚歡,一拍即合,保羅.梅農決定委託貝聿銘設計國家美術館東廂的增建,其他董事會的成員全都支持保羅.梅農的決定,1968年國家美術館正式對外公布國家美術館委託貝聿銘作為東廂增建項目的建築師。貝聿銘再度成為美國媒體的焦點,貝聿銘到達職涯第三個里程碑。

PP_59美國國家美術館東廂
Photo Credit: 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4. 羅浮宮整建項目(1983-89)

1981年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1916-1996)當選法國總統,即開始籌劃多個重大的建設計畫,包括:巴黎羅浮宮的整建計畫。1981年12月密特朗組成羅浮宮整建委員會,開始尋求適宜的建築師,並討論羅浮宮的整建內容和計畫。同一個時間,貝聿銘獲得法國建築學會的金質獎章,在巴黎領獎。法國建築學會安排貝聿銘與密特朗會面,在會談中密特朗提及曾經參訪美國國家美術館東廂的美好經驗,希望貝聿銘能參與巴黎即將開放國際競圖的幾個重大工程,貝氏禮貌的回答已不再做任何競圖項目。在那次會談中雖未提及羅浮宮整建項目,亦未有任何設計項目委託的討論,但貝聿銘優雅的談吐,給密特朗留下極佳的印象。

籌建委員會主席畢爾西尼(Emile Biasini,)接受任命後,花了一段時間尋找適合的建築師,最後出線的三、四位建築師均設計過美術館和博物館,且都有國際知名度。畢爾西尼為了使建築師名單更有說服力,曾經訪談許多藝術界、建築界、博物館界的人士,徵詢他們對建築師的推薦,他發現所有人推薦的名單中都有貝聿銘的名字(註)。畢爾西尼決定參訪貝聿銘的建築作品,在參訪過美國國家美術館東廂之後,決定邀請貝聿銘參與羅浮宮整建項目的邀請競圖,但貝氏禮貌的婉拒了。

在與貝聿銘數次會談,以及貝氏提出初步構想後,畢爾西尼開始思考直接委託貝聿銘設計,而不舉辦國際競圖,但這不僅需要密特朗首肯,還需負擔很大的政治風險。在貝氏向密特朗簡報整個羅浮宮的現況問題,以及整建構想後,密特朗確定直接委託貝聿銘設計羅浮宮整建項目,不再舉辦競圖。1983年法國總統府公布此一消息,引起法國各界嘩然,整建過程亦遭受各種阻力,在密特朗的全力支持下,1989年羅浮宮整建完工,獲得各界的好評。貝聿銘達到事業的高峰,踏上職涯第四個里程碑。

PP_63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天光
Photo Credit: 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設計理念與人格特質

貝聿銘的設計理念與人格特質相輔相成,一體兩面。可以說是因為他的人格特質造就他的設計理念,亦可說因他的設計理念形塑他的人格特質。如一般人所熟知,貝聿銘的設計理念源自歐洲現代主義的延伸與發揚,運用幾何形體,不斷發展與精緻化,使建築造型形成抽象的幾何雕塑,因而獲得盛名。多年來從許多不同媒體訪談中,分析他所回應問題的內容,可以清楚知悉他的設計理念、思想以及人格特質之間的關係。下面幾個項目案例只是他設計理念與人格特質的一個縮影。

當賈桂琳.甘迺迪夫人問貝聿銘對甘迺迪紀念圖書館在建築表現上的看法,貝聿銘的回應是「基地在哪裡?」(Where is the site?),他運用房地產投資的三要素「基地、基地、基地。」(Location , Location, Location.)強調基地的重要性。對他而言,錯誤的或不當的基地,再怎麼努力做設計都是徒然,因此對的基地是做好建築設計的首要條件,且建築應與基地特性相結合。

當有人問及形塑空間的重點時,他回答:「光是關鍵。」(Light is the Key.)他重要的設計項目,除了超高層建築之外,都使用大量的天光,藉由光線的變化,形塑空間的趣味性。從早期的路思義紀念教堂,到甘迺迪紀念圖書館、美國國家美術館東廂,以及羅浮宮均如此。

當美國建築師雜誌(AIA Journal )問貝聿銘:「建築師如何可以成功和有成就感?」他回答:「必須具備三要素:業主、業主、業主(Client, Client, Client.)。」他將建築師的成功和成就感全部歸功於業主,並非意指建築師的才能和專業不重要,而是如果沒有業主全力支持,多好的設計構想都無法實現。回顧貝聿銘一生事業重要的設計項目,尤其前述的四個重要里程碑,都是經由業主的欣賞和支持,他的設計構想才可能實現,對貝氏而言,業主絕對是建築師成功和成就的三要素。後來貝氏又補充「建築師都在尋找好的業主,但一流的業主也在尋找能讓他們信服的頂尖建築師。」貝氏的補充實際上驗證了自己親身的體驗。

貝聿銘在他超過六十年的專業生涯中,看到許多有才華的建築師,每天忙碌於業主的需求,以及各式各樣的設計項目,終其一生,雖不乏有些好作品,但卻不重要。因此貝聿銘另一句名言是「好的建築師太多,重要的建築師太少。」(Too many good architects, too few important ones.)貝氏此言引發不同解讀,有人認為他有些狂傲,有人認為反映他的心境,追求完美與重要性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標。

貝聿銘在齊肯道夫建設公司期間即已意識到這個事實,在還未脫離齊肯道夫之前,即已積極與上流社會交往,他很有計畫的尋找潛在優質的業主。因此貝氏在後期不僅對業主的選擇很挑剔,對設計項目的性質和類別亦很在乎,他拒絕許多設計項目,只接受極少數的委託,因為設計業務對他已不重要,只有重要性才是重要考量。有時候徵詢委託的設計項目是美術館,但因貝氏個人認為業主的品味和修養不佳,即不接受該業主的委託,蓋二、三流的業主自認為是出資人,難免會挑三揀四,貝氏認為不必與這種人來往。反之,對於他認為重要性的業務,他會具有強烈的企圖心和毅力,用各種方式積極爭取、說服業主,此亦為他成功的主因之一。

註:Carter Wiseman,I. M. Pei: A Profile in American Architecture ,Harry N. Abrams, Inc.,New York,1987,p.233。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探索貝聿銘》,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作者:黃健敏、黃承令、賴德霖、李瑞鈺

  • momo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貝聿銘如何以具有外交長才的人格特質樹立建築大師典範?
貝聿銘經典之作背後有哪些重要推手?
貝聿銘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竟是在反對聲浪裡誕生?
全方位的貝聿銘,本書重磅呈現。

《探索貝聿銘》由黃健敏、黃承令、賴德霖及李瑞鈺等四位建築師及學者分別從現代主義、人格特質、建築空間、混凝土構築、現代玻璃構築及全球重要的貝聿銘相關出版品等面向撰述六篇重量級文章,探討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其人、其事、其作品所構築之不平凡的一生。

「中國園林大都占地狹小。一個很小的土地卻能極盡變化之能事,這是如何實現的?這就是因為步移景異。以為已經看到了最引人入勝的景物,但一轉身,你又看到了其他,再轉還有,就這樣不斷運動不斷變化。在空間設計中就必須這樣做。要製造驚奇,令人好奇。使人們左走、右轉或前行,要激發人們,就這個詞,去看和去探。」——貝聿銘

「貝聿銘稱自個的根是中國的,長出的枝葉是美國的,這真是最貼切的自我表述,也是最適當地說明了東西文化對於大師一生的影響與貢獻——貝聿銘是一位多元文化的建築師。」——黃健敏

「貝聿銘具有藝術家的情操與執著,企業家的謀略與敏銳,西方人的實事求是,東方人的念舊情懷,這些人格特質使他具有一種異於常人的毅力,亦有一種異於一般建築師的魅力。」——黃承令

「貝聿銘是一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他獨特的建築語言不僅見諸於強烈的幾何形體,也見諸形體所包覆的流動空間。對於貝聿銘,空間是一個營造建築戲劇效果的手段,更重要的它還是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歷史交流的路徑。」——賴德霖

「很少建築師能有這樣能耐,將建築形體設計與工程技術完美結合;羅浮宮增建的全透明玻璃金字塔的玻璃製造工藝與構架支撐,挑戰著建築工程技藝的極限。貝聿銘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堅持不變的完美要求者,他的建築說明了這一切。」——李瑞鈺

getImage
Photo Credit: 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新生兒到來的喜悅,是難以形容的,但當孩子一天天長大,隨之而來的教育費用,也令人感到沉重。政府已經努力增設很多收費平價的公共化幼兒園,如果要抽籤時,許多家長仍感嘆「各個有希望,人人沒把握。」

但私立幼兒園學費相對較高,對於年輕的爸爸媽媽來說,是不小的經濟壓力,政府為照顧幼兒與減輕家長負擔,近年建置準公共機制與符合要件的私立幼兒園合作,希望為幼兒打造平價、優質的學習環境。

細數成績,發現準公共幼兒園由 2018 年(107 學年)開始推動,提供 310 園、約 3.3 萬個就學名額,成長至 2019 年(108 學年),已有 1,098 園,可提供約 11.4 萬名幼兒入學,2 年間增加 11 萬個平價就學的名額。

200622_教育部少子女化-圖卡png-橫
Photo Credit : 教育部
行政院從 107 年起,推動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投入歷年最大規模預算,投資孩子的學前教育,要提供更多的平價就學機會,減輕年輕人負擔,讓家長育兒更安心、孩子學習更豐富,國家未來就會更好。

公共化及準公共幼兒園,今年園數達 3,728 園,約占全國幼兒園 55%,較 2016 年成長 18%,共可提供超過 32 萬個平價就學名額。準公共幼兒園也逐步在鄉鎮或市區普及成長,嘉惠不少幼兒和家長。

家長與政府一同把關,教學品質有保障

私立幼兒園加入準公共機制,確實能達成多贏局面。除了對家長而言,可降低原本就讀私立幼兒園的費用負擔,每月繳費不超過 4,500 元,其餘差額由政府補助;對園方而言,政府為輔導私立幼兒園發展多元化特色,也可申請補助經費充實教學環境、提升設備;對員工來說,政府規定準公共幼兒園的教保服務人員,每月固定薪資至少須達 29,000 元,服務 3 年後至少須增加到 32,000 元以上,員工薪資也得到保障,維持穩定的教保服務品質。

而最多家長在意的教學品質,教育部於 2019 年的一支推廣影片中,找來百萬 Youtuber HowHow 的爸媽,以自己經營幼兒園十幾年,於 2019 年加入準公共幼兒園的經驗現身說法。

How 爸指出,準公共幼兒園與政府一簽就是三年合約,「我們要維持自己的教學品質,不可能因為補助而降低的,這是沒有意義的。」

當然也有許多家長們認為,教學品質其實某種程度也需要家長用心觀察、留意,「認同園方、園長的教育理念很重要,」在這樣的前提下,將孩子交給老師、教保服務人員才會安心,而在準公共的政策裡,還加入了政府的管理機制,在公、私部門協力下,相信一切都會更好。

多管齊下,杜絕不合理的額外收費方案

其次,也有人質疑,準公共幼兒園好像都是招生困難的私立幼兒園才會加入,是不是會有教育、安全等等疑慮。為解開社會大眾的疑惑,教育部在 2019 年的一場準公共幼兒園 Talkshow 的分享裡,邀請宜蘭縣狄士尼幼兒園林園長等人為大家現身說法。

林園長表示在加入準公共前,狄士尼幼兒園就一直都是額滿的,從未有過招生困難的狀態,會加入準公共行列,主要是評估這是有益於幼兒園經營生態的政策,能讓幼兒園經營者、員工、家長與孩子,都得到四贏的結果,因而決定加入。

圖三
Photo Credit : 教育部
2019年,教育部邀請多位準公共幼兒園園長一同與會分享加入準公共化幼兒園的心得。

對於外界擔心,準公共幼兒園每月只收4,500元的費用,幼兒園會不會巧立名目另外向家長收費,實質上家長沒有真的省下荷包。

針對此點,教育部表示,為讓家長放心,提供幾個不同的管道讓家長能做諮詢或反映,包括上班時間內可撥打免付費諮詢專線 0800-205105,或是直接向幼兒園所在縣(市)教育局(處)反映,又或者是在全國教保資訊網「幼兒園查詢」專區查詢幼兒園各項收費明細,家長在選擇幼兒園前確認收費細節,可以保障家長自己的權益。

為協助減輕家庭的生活負擔,教育部一直努力制定各項平價教保政策,包括增設公共化幼兒園、持續穩健推動準公共機制,提供社會大眾平價、優質的教保環境,以及發放育兒津貼,讓無法接受公共化或準公共教保服務,或自己在家照顧孩子的家長,都能享有政府支持生育的措施,讓年輕家長放心生、安心養,並給孩子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是政府持續努力的目標。

延伸閱讀:

教育部 廣告


Let's block ads! (Why?)




July 04, 2020 at 09:04PM
https://ift.tt/3gpTUob

貝聿銘生涯四個重要里程碑:路思義教堂、甘迺迪紀念圖書館、美國國家美術館、羅浮宮金字塔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ift.tt/30ZzNI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